4月29日上午,中国中车-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及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代表,中国中车总部副总经济师薛松及其下属多家企业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党委书记储志刚主持会议。
会议回顾了中国中车与同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围绕如何深入了解轨交企业需求,发挥同济大学突出的国际化特色和学科优势,展开校企强强合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展开讨论;并讨论了中国中车与同济大学在留学生班、企业人员出国交流和教育、非学历培训、中法可持续交通系统论坛等具体项目的合作。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表示,作为有着悠久国际化传统的高校,并且国际化开展得最好的中国高校之一,同济大学能与中国中车这样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代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企业展开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对同济而言是极好的机遇。轨道交通学科发展,包括将来的教育,一定是跨学科的。同济大学愿意以铁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为核心,跨学科、跨平台整合全校力量,与中车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建立课堂办学和企业教学相结合、国内授课和国际授课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有着鲜明特色、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中车副总经济师兼人事部部长薛松表示,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务实作风和拥有的国际化“八大平台”让自己“相见恨晚”。中车的国际化人才培训力度和需求很大,愿意和同济共同把合作做实,既要选择合作培养的优秀留学生来中车,将来也要送中车的员工出国培养;双方将以国际班为切入点,逐步扩散,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合作。
参与会议的代表,还包括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陆正刚副院长、韩斌教授、罗雁云教授,外联办副主任袁华,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雨,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张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兼中法学院院长助理严爱华等;以及中国中车下属六家企业:长客股份、大连公司、四方股份、永济电机、株机公司、株洲所的领导。
此次“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日前同济大学与中国中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展开。根据双方的合作框架协议,中车和同济将共同推进“中美轨道交通装备联合研发中心”实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中国高速磁悬浮技术自主创新联合计划,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等延伸和新兴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